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位置地图

学习广角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学习广角

浅析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及对策

发布于:2023-08-24 

 安徽天翰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王海翔

[摘要]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经济发展的负外部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尤其是住房大规模的兴建。而近年来绿色建筑的兴起和发展,给我国建筑企业的经营产生了更多的要求。建筑企业只有适应环境变化,始终以环境保护为主题,进行经营模式的战略转型,才能够在未来的绿色建筑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与此同时,建筑企业要根据行业的市场结构状况和企业自身的实力,发展和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灵活的选择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绿色建筑;生态环境;发展;标准体系
[中图分类号] F407.9  [文献标识码] B
Simple Analysis of Green Constructions’ 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in China
ZU Qigen1 , WANG Shiming2
(1. Anhui Tianhan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Maanshan Anhui 243000;
2.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aoning Dalian 116023)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the negative extern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auses serious damage to ou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large-scale housing construction. Recently, the rise of green architecture and development has more demands to the operation of China'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Only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dapt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against the them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ransform business strategic, that can win in green building market competition. Then, according to industry market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strength,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develope and implement the green building standards, and select the appropriate development of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green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standard systems
1 引言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有关资料表明,全社会5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要通过建筑业才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或使用价值,建筑业增加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建筑业的技术进步和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未来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建筑业接纳了农村近1/3的富余劳动力就业。更为重要的是,建筑业在相当一些地区成为本地财政的支柱性力量,增加值占到当地GDP的10%~15%,税收贡献突出,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可是,十几年经济高速增长给我们带来就业、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危机,诸如生态失衡、水土流失、污染等等。建筑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大。其物资消耗占物资消耗总量的15%,建筑能耗占全部能耗的28%,建材生产、建筑活动造成的污染约占全部污染的34%,这一切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幸运的是,绿色建筑开始在中国出现并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建筑业对环境的巨大影响,能够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材料,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影响的绿色建筑理念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推广,同时,国家又出台了绿色建筑标准,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关系到居住问题的房地产业能否及时普及和推广绿色建筑,已成为我国能否大量节约能源和资源,并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 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
绿色建筑的概念源自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世界自然保护组织在《世界自然环境保护大纲》中首次提出的,呼吁全世界重视地球的资源耗竭危机,绿色建筑是在建筑全寿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的一种理念。此后,绿色、可持续性建筑研究已逐渐成为国际间关切的建筑议题。许多国家纷纷提出绿色建筑、可持续性建筑、生态建筑等,以寻求“降低环境的负荷”、“与环境相融”且“有利于使用者健康”的建筑。
一般而言,绿色建筑也可称作生态可持续性建筑,即在不损害基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建筑空间环境得以长时期满足人类健康地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需要。目前,对绿色建筑得到普遍认同的定义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绿色建筑是以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建造低环境负荷情况下安全、健康、高效及舒适的居住空间,达到人及建筑与环境共生共荣、永续发展。绿色建筑最终的目标是以“绿色建筑”为基础进而扩展至“绿色社区”、“绿色城市”层面,达到促进建筑、人、城市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
此外,绿色建筑的发展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绿色建筑必须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
3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建筑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我国每年大约有20亿平方米的建筑存量,现有建筑面积达到440多亿平方米。在高速发展的后面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社会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依然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对能源的管理偏重于工业和交通节能,而对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几乎是空白。另外,全国节能建筑比例低,而节能省地型住宅销售情况不尽如人意。造成这一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社会没有充分认识绿色建筑的意义,缺乏对绿色建筑深层含义的理解,缺乏建造绿色建筑主动性。欧美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全社会观念的转变才是推动“绿色建筑” 最强大的动力。
3.2 建筑、装修材料污染严重,缺乏有效技术支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房条件的改善,对装修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各种新型装修材料不断涌现,由材料引发的甲醛、氨、苯、氡和可挥发的有机化合物等有毒物质超标而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纠纷不断。加上现有住宅结构上趋向于封闭,建筑内部与外部缺乏有效连通,无法对气候变化自动进行适应调节,大大降低,室内环境往往不利于健康,无法满足人们对住房的舒适性、健康性要求。据清华大学的研究,我国科技对建筑业的贡献率不到15 %,而科技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是40%。另外,建设部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正式实施,但由于我国建筑设计单位的技术能力和经验无法同步跟上,使得绿色建筑标准的实施成为难题。可见,绿色建筑的推广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必须加大科技的投入,提高技术对绿色建筑的支持力度。
3.3 建筑耗能大,运行和维护费用高
在我国的现有建筑中,建筑能耗已经接近能源总消耗量的40%,并呈现上升的趋势。据调查我国高能耗建筑逾九成,即使是近两年完成的新建筑,也有90%以上仍属于高能耗建筑,我国平均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相反,我国的能源储量极其匮乏,人均煤炭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石油为11%,天然气仅为4.5%,耕地为世界平均耕地的1/3,因此,我们更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充分利用能源。而绿色建筑和高能耗建筑相比,能够降低能耗70%至80%,节能效果特别显著。另外,房地产商在开发实践中,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商业上的最大利润,往往采取降低材料、设备性能的方法来减少费用,但在实际使用中运行和维护费用高昂,全生命周期内,成本升高。因此,降低能耗,减少运行和维护成本成为发展和谐人居亟待解决的问题。
3.4 绿色建筑仍处于探索、完善阶段
从八十年代开始,建筑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从资源消耗到环境影响方面远远达不到绿色建筑的要求。所修建的住房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和整体布局,单纯追求数量盲目建房,有很多住宅因为缺乏基本生活条件或者质量较差而无人居住,造成了物质资源的极大浪费。近年来各类建筑在规划和布局上有了较大改进,也出现了不少智能建筑和节能建筑,使建筑本身更趋向于满足人的舒适性、观赏性要求。此时,建筑节能工作得到了逐步推进,取得了较大成绩,与此同时,伴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全世界的认同,绿色建筑和生态小区的设计理念在我国渐渐得到了重视,并在一些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进行了绿色建筑实践,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经出台,但绿色建筑相关法律规范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4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几点对策
绿色建筑其本质都是注重以人为本,强调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传统的建筑企业,为了能够赢得生存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尽快地适应环境和竞争的需要,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4.1 转变企业经营理念,积极开展绿色设计
建筑企业随着企业的使命向绿色建筑转变,其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也同样发生了变化。此时,新的理念和新的企业文化建立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价值观决定建筑企业对自身和社会、自然的评价标准。开放并富有进取心的企业文化,会激励企业和员工不断地学习和创新,学习和创新使企业拥有越来越多的新的技术,同时也使国内外先进的绿色建筑案例在企业内部被消化和吸收。而绿色设计是绿色建筑的源头,源头绿色才能保证水流的绿色。根据我国的国情,绿色设计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节约能源尽量从总体上减少能量的使用,并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可持续能源;二是尽量利用可循环的材料和能源,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三是从用户或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建筑空间尽可能健康舒适;四是在设计时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物耗和能耗,使建筑全寿命周期费用最低,降低运行和维护成本。
4.2 积极推广绿色施工,强化施工现场的监督
施工阶段是将设计成果转化为实物的阶段,也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直接的阶段。绿色施工和绿色设计一样,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减少物质化生产、可循环再生资源利用、能源消耗最小化、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因此,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一是建筑场地应减少施工场地的占地面积,减少施工对场地的扰动和破坏;二是通过改善能源使用结构,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组织施工,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以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三是采用施工节水工艺、节水设备和设施,尽量考虑水的循环使用,加强节水管理,施工用水进行定额计量;四是施工单位应按照国家、行业或地方对绿色建材的法律、法规及评价方法来选择建筑材料,以确保建筑材料的质量。力求建筑施工尽量少消耗自然资源,以免破坏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粉尘和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威胁。
4.3 积极采用绿色建筑技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虽然我国的建筑业总体上科技含量不高,信息化水平低,施工企业大都是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无论是技术装备还是管理水平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国建筑企业要在未来的国内外绿色建筑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为此,建筑企业要注重完善科技装备投入机制,适时更新陈旧设备,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开展建筑科技开发应用研究,结合工程项目,针对未来建筑的特点,有计划地组织科技攻关,研究开发新机具、新工艺、新材料。注意自主创新和积极引进、吸收和消化国际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力争在太阳能电能、太阳光照以及高层住宅和建筑的发电系统等方面有重大的突破。掌握和使用好再生原材料施工工艺的部件技术,尽快地实现传统的工艺向快餐施工工艺、清洁施工工艺、超大型装备工艺过渡。加大对各单项技术进行整合和集成的力度,在绿色建筑智能气侯调节与再生能源利用的改善技术、资源回收技术等单向生态技术的成果基础上,形成地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和太阳能、沼气以及风能建筑一体化,使建筑区域内的绿色能源得到综合使用。
4.4 执行和完善绿色建筑发展的标准体系
绿色建筑应该标准化,强制执行现有的法规和节能标准,大力推进企业贯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措施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同时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国内很多节能技术尚未成熟,包括节能建材、施工技术等。学习发达国家这方面的最新技术,使我国的绿色建筑逐渐形成定量评价模型及标准。另外,建立绿色建筑的评估认证体系,推动绿色建筑标准的实施。如美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就制定了有关绿色建筑的量化标准与评估体系。严格执行节能标准,同时加大绿色建筑标准的认证和推广力度。以节能为突破口,全面推进节水、节地、节材,从整体上提升建筑的资源节约水平。对绿色建筑的认证,十分重要的是对室内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的认证。如日本《室内空气污染法》明确指出,超过有损健康指标的材料不能用,法规的出台对提高材料开发商的环保意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5 结语
中国绿色建筑道路,就是要在学习、借鉴国外成功做法基础上,结合国情建立绿色建筑健康发展的五大创新体系。参照国际经验,加强绿色建筑相关的重点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加快推广和普及国外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也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如何把握机遇,需要的不仅仅是深层次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尽快拿出切实的行动。可以预言:未来的建筑业将不再是过去的秦砖汉瓦或传统的操作模式,必定进入一个全新的绿色建筑升级转型期。
参考文献:
[1]李百战等.绿色建筑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美)布赖恩·爱德华兹,朱玲等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李素蕾,郭树荣.论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措施[J].建筑经济,2005,(8).
[4]张光灿.绿色建筑与我国建筑企业发展战略[J].建筑经济,2007,(6).
[5]惠彦涛,李瑞.发展绿色建筑建设和谐人居[J].理论导刊,2007,(10).
[6]仇保兴.建立五大创新体系促进绿色建筑发展[J].建筑,2006,(9).


返回
安徽天翰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COPYRIGHT © 2018    技术支持:徽洋软件
最佳浏览环境:1920*1080 屏幕分辨率 IE8.0 以上
www.ahtianhan.com 站长统计           皖ICP备12016835号-1